因此,戴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想夺嫡成功,首先要以“孝”对康熙,以真诚团结兄弟,遇事要容忍,这样才能“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
其次,要“善待”康熙的身边人。
在戴铎看来,康熙的那些皇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直接进攻皇子,那是下下策,讨好康熙才是正事。
所以戴铎建议雍正能够多接近康熙的身边人,哪怕是一些小太监,小侍卫都要给予优待,因为他们虽不起眼,但“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
第三,不要跟朝中各部人员来往过密,因为康熙最讨厌的就是党争。康熙认为明朝就是因为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党争才亡国的,所以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再出现党争的情况。
最后,戴铎提到了门人的事情。
雍正手下的门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大多起于微末,没有什么正经营生。但其中也不乏有才智之人。
他建议雍正将这些可靠的门人,提拔起来,要么在外为封疆大吏,要么在内为内阁九卿,这样一旦有事,“未尝非东南之半臂也。”
雍正的夺嫡策略基本都按照戴铎的方针实施,最终在人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荣登大宝。可以说,雍正最终夺嫡成功有一大半的功劳要记在戴铎的名下。
不过,与电视剧中的邬思道一样,雍正登基以后,戴铎也受到了猜忌,最后被雍正处死。
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与当年越王勾践处死文种的理由一样——你的屠龙术还是带到地下去吧!
二、吴质
曹植和曹丕的储位之争很多人以为,曹丕是“得道多助”,曹植是“文人意气”,曹丕能够胜出是自然而然之事,其实大缪不然。
曹植一开始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
千百年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曹植好像仅仅只是一个擅长吟诗作对的文人。其实,曹植不仅文采出众,而且能文能武。史载,他从小跟随曹操在军旅中长大,少年时代,就有驰骋疆场的凌云壮志,青年时代更是多次随父出征,比如建安十一年,15岁的曹植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建安十二年,又随父北征柳城;建安十三年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当时的曹植刚刚17岁。
所以,曹操“甚爱”曹植,一度曾想立其为嗣,然而他却遇上了史上第一竞选班子——“太子四友”。
“太子四友”并非小编杜撰,而是史书记载的官名合称。其最初为孙权所置,指辅弼太子的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翼正都尉四个东宫属官。后来成为倾向于曹丕的四个官员——吴质、朱铄、陈群、司马懿的专属代称。
由于司马懿在三国史上的名气,很多演义小说将他描绘成了曹丕夺嫡成功的最大幕后推手,实际上曹丕的幕后智囊,最关键的人物是吴质,既不是司马懿,更不是贾诩。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吴质与曹植的首席高参杨修之间的幕后斗法。两大高手之间至少有3次非常大的“智斗”,结果,都以杨修惨败或弄巧成拙而告终。
第一次是“假作真时真也假”。史载,曹丕经常请时为朝歌长的吴质来自己府中商量对策,为免惹人怀疑“结交大臣”,每次都将他藏在原本用来装绢和丝绸的旧竹箱中。
虽然此事做得隐秘,但还是被曹植一方的耳目发现了。杨修如获至宝,迅速将此事汇报给了曹操,并趁机大做文章,说曹丕此举必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曹操大怒,当即下令第二天来个人赃俱获。
曹丕一方的眼线也很厉害,得此“情报”后,急报曹丕。曹丕预感到大事不妙,急忙通报吴质。没想到吴质却从容镇定,一句:“不妨将计就计……”
结果第二天,竹箱照常出入,校尉却没有从中搜出吴质。
于是,查明“真相”后,曹操不仅没有怀疑曹丕在搞什么阴谋诡计,反而对杨修大为恼火,以为是他在搬弄是非,存心陷害曹丕,所以,对杨修渐渐变得不信任且提防起来。
杨修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第二次是建议曹丕以“仁厚”应对考验。史载,为了选出更合适的接班人,曹操经常有意考验兄弟俩,一次,曹操故意分别命令他俩出邺城门,外出执行任务,但同时又密令看守城门的将士,没有他的手令,任何人都不须出城。结果,曹丕先到城门,按照吴质的建议,遇曹操手令而回。
但当曹植来到邺城门,同样被守门将士所阻时,他却按照杨修的建议,将阻拦将士一律斩杀,然后大开城门,打马出城而去。
这一次“智斗”,貌似曹植赢了,完成了任务,但却由此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有人君气度,曹植处事果断,却性情残忍的印象,所以曹植实际上不仅没得分,反而大丢分,使曹操立嗣的天平进一步倾向了曹丕。
第三次是任你千般才,我只一路“哭”。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带兵出征。临行前,曹丕与曹植都去为父送行。这种时刻,二人自然都想争着表达对父亲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博取曹操的欢心。
第一个抢在前面“表演”的自然是才思敏捷的曹植。他先是朗诵了特地为父亲出征写的一篇别赋。文章写得哀怨凄凉,凄恻动人,朗诵时,更是一咏三叹,声情并茂,优美华丽的辞藻当即博得在场众人的啧啧称赞,曹操也为之颔首。
眼看又要重演当年铜雀台赋诗的一幕,被弟弟抢尽了风头,曹丕尽管表面上神色自若,心里却翻江倒海,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吴质若无其事地走到身边,耳语说:“魏王就要远征,作为儿子,这种时刻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表现,只管一个劲儿地哭就行了。”
经吴质这么一点拨,曹丕顿时心领神会,立即像个小品演员一样即席表演起来。只见他走到父亲身边,似有万言千语,却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是无语凝噎,唯有泪双流。
曹丕这一哭,真哭出了水平,在场许多将士一时情不自禁,也都热泪盈眶,曹操更是被感动得眼眶湿润,唏嘘不已,从此下定了立曹丕为嗣的决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吴质,也就不会有太子曹丕,更不会有后来的魏文帝。在激烈的夺嫡斗争中,曹丕能够最后胜出,吴质功不可没。
三、侯君集
历史上最暴力的夺嫡,大概就是李唐初年的玄武门之变了。
很多人都说,玄武门之变的罪魁祸首是李渊,谁让他优柔寡断呢?其实这很难怪责与他,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实在是太优秀了。
大儿子李建成颇具文才,且深通政务,深得人心,众多文臣都集中在太子手下。而二儿子李世民,前期虽没有展现出过多的政治才华,却展现出了史上首屈一指的军事才能,破刘武周,败薛仁杲,进军中原,扫平王世充和窦建德。
所以,在统一之战的过程中,李世民是声势更高,毕竟只要有仗可打,他就是帝国的香饽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之路渐趋尾声,李世民的用处就不大了。而李建成的优势则变得更加突出,很快,李建成便和李元吉还有罗艺、薛氏兄弟等人里应外合,更有魏征为之筹谋,控制了关中的局势。
李世民自此陷入绝境,等待他的貌似只剩下被屠杀的命运。
而在这时,他的“屠龙士”——侯君集出手了。
很多人以为,李世民的首席智囊应该是房玄龄、杜如梅、长孙无忌三人,确实他们在李世民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应是侯君集无疑。
因为当时李世民的团队已经被李建成拆散了,玄武门之变前一年,李渊就已经命李靖为灵州大都督,李勣为并州行军总管,率军抗击突厥。所以,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二人都不在长安。
另据《旧唐书》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也被李建成调出了秦王府,是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二人劝说李世民“起事”,否则“必被所乘”,并且让尉迟恭带着李世民的佩剑去“请”房杜二人,房玄龄和杜如晦才“被迫”来到了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后,二人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被李世民认为“并功第一”。
玄武门之变的当天,侯君集并无明确记载执行什么任务,也无明显的功绩,但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却在玄武门之变后地位突飞猛进,甚至在贞观四年,还成为宰相,升职速度可谓火箭一般,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特殊功勋,史载“建成元吉之诛,君集之策居多”。可见侯君集当时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角色是居中谋划的核心谋士。
虽然玄武门之变貌似没有多少洞察人心的算计,只有一竿子捅到底的铁血意味,但能在繁杂的局势中化繁为简,找到能够反败为胜的唯一出路,实在是大巧不工、重剑无锋,这也符合侯君集“武将”的身份。
侯君集才是李世民背后的那个最大推手。
四、姚广孝
朱棣作为史上唯一一位靖难成功的皇帝,他的成功离不开他背后的谋主、深谙帝王术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史书上说姚广孝有通晓天机之能,早在洪武十八年,姚广孝就看出了大明帝国潜在的危机,送了一顶白帽子给燕王,让朱棣引为知己。
朱元璋去世后,又是姚广孝劝朱棣早做准备,不然迟早会被侄子剃光头,于是朱棣开始暗中筹备。果不其然,建文上台之后连削五藩,没一个叔叔有好下场。朱棣受不了这样的欺负,在姚广孝的鼓动下公然造反。
在靖难的全过程中,姚广孝在每一个环节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是出计让朱棣装病,成功的召回了三个儿子,其次又是装疯,麻痹了建文。后来又让朱棣地下做兵工厂,上面养鸭子掩人耳目。
到了真正造反那晚,又是姚广孝出言稳定了军心。当时朱棣刚动员完军队,突然狂风大作,瓦片被吹得哗哗作响。于是众将皆说造反有违天意,士兵们更是慌得不行,关键时刻姚广孝站出来说,此非凶兆,而是真龙飞天的大吉之兆。将士们被姚广孝的话定了心,才鼓起勇气跟随朱棣造反。
靖难开始后,朱棣出征,姚广孝除了辅佐世子留守老巢外,还不时出些锦囊妙计。比如,靖难最关键的一步,朱棣在济南城下被铁铉狙击的寸步难行,眼看就要前功尽弃。姚广孝劝朱棣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应该直取京师,擒贼先擒王。朱棣纳之,避开济南,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最终攻入南京,代替建文称帝。
靖难成功后,姚广孝被封为“太子少师”,但他知道功高盖主的下场,所以什么都不要,不要官,不要钱也不要家,他平时就住在庆寿寺中,不上朝的时候就穿一身黑色僧袍,吃斋念佛,不问世事。
正是此举,姚广孝不但打消了朱棣的疑忌,而且赢得了朱棣的“友谊”,虽然他很少参与政事,却没有人忽视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既做到了超然物外,又能影响天下,所以时人称他为“黑衣宰相”。
五、杜受田
很显然,在选立储君这个问题上,道光皇帝也没有交上一张合格的答卷。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无德无能,而被他一度想立为储君最终弃之不用的皇六子奕,却历经四帝一后,虽政治上屡遭挫折,常遭压制,但每到关键时刻,却总能临危受命,扭转危机,半个世纪中,他总能顺应历史,因时制宜,如重用汉臣,兴办洋务,开办铁路、电报、机器制造业……
清朝选立皇储并非“以嫡以长”,而是“立储以贤”的秘密立储制,所以名为皇四子实为皇长子的奕詝(道光的前三子早夭)并没有多少优势。
而且,无论是论文才武功,还是面相气度,奕都要明显优于奕詝。
从生理和面相上看,奕詝因为小时候打猎时曾从马上摔下来,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很不雅观,而且,因为小时得过天花,脸上还有麻子,所以,又瘸又麻的奕詝怎么说都有些缺乏人君之相。
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奕则要帅气威严得多,颇有帝王之相。
道光也因此一度在两个儿子中间犹豫不定,所以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二人幕后的“高参”,看谁的屠龙术更强。
而奕詝背后的屠龙士正是杜受田。
杜受田,字芝农,今山东滨城人,道光三年,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召京,直上书房,从此成为奕詝的老师兼智囊。
史载,杜受田虽然教授的知识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他并不是那种只会四书五经抱残守缺的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教育奕詝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在中庸正统的儒家思想之外,还传授了很多的法家思想和帝王之道。
而奕詝最终能够问鼎皇位,除了杜受田传授的帝王术以外,还在于他通过了两次重要的“考试”。
一次是“南苑校猎”。
清朝尚武,皇室每年都有围猎的传统。这通常也是皇帝对众皇子马上功夫骑射才干的最好检阅,因此,每年的围猎都被看做是皇子展示自己才干的绝好舞台,而各皇子也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行猎南苑,诏令各皇子一同前往。按照规矩,皇子奉命外出,临行前必须向师傅请假,以示尊师重道。
动身前,奕詝先到上书房,杜受田面授机宜:“如此这般……”,奕詝心领神会,点头受教。
围猎场上,旌旗猎猎,千骑驰骋,被解放出来的众皇子,更是精神抖擞,个个跃马扬鞭,在父皇面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这热闹却又充满竞争的场合,唯独奕詝与他的随从自始至终不发一矢一枪,不伤一禽一兽,显得颇有些格格不入,很是另类。
围猎结束后,众皇子都有收获。奕马上功夫出众,所获猎物最多,不免“顾盼自喜”。
落日时分,众皇子纷纷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去向父皇复命。奕的战利品最多,道光看后非常高兴。可是,看到只有奕詝两手空空,道光心中未免有些不快,于是沉下脸来责问奕詝何以如此。
因为有老师事先所授机宜,奕詝神色略显忧郁但却从容镇定:“父皇多次教导孩儿,要有仁爱之心。如今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各种鸟兽怀春生育之际,我实在不忍心猎杀它们以干天和;而且,我也不想以弓马一日之长,与各位仁弟争个高低!”
奕詝说的这番话非常厉害,不仅标榜了自己的仁爱与道义,而且,又极为巧妙地将大出风头的奕陷于不仁不义之中。如此一来,反倒显得奕喜欢争强好胜.不念手足之情。
道光听后大为感动,啧啧称赞道:“所思所为,符合人君的标准!”于是,在接班人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的感情天平,不由暗自倾向了奕詝一边。
另一次是“皇宫问对”。
道光晚年体弱多病,自觉不久于人世,所以迫切想把立储之事定下来。于是,有一天,他召见二位皇子,打算通过最后考察以决定皇储人选。
而两位皇子也都深知此次召见非同寻常,因而不敢大意,在觐见之前都悄悄问计于自己的老师,讨教如何应对父皇的“面试”为宜。
奕的老师卓秉恬告诉他:“如果陛下问你治国大计,你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管尽情展示你的才能好了。因为,你有这个本事。”卓秉恬的意图很明显,凭借才华压倒奕詝。
而杜受田也深知奕詝与奕的差距,所以他别出心裁,为自己的学生量身定做了一套独特的“面试”战略,就是要扬长避短,用自己的特长来博得道光的好感。
于是,道光召见时,奕詝就按老师的话去做了,在道光帝的病榻前什么话也不说,只管一个劲儿地泪流不止,痛哭失声。
果然道光帝被奕詝的“孝心”和“真情”所打动,当即就对身边的大臣说:“皇四子仁义孝顺,堪当大任。”决定将皇位传给奕詝。
六、赵高
六人中唯一的反面角色,正因为他的出现才使秦帝国六百年基业土崩瓦解。
不过,仅从帝王术来说,赵高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沙丘之变前,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十八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
以胡亥的资质,是不会也不敢篡改诏书,违背秦始皇的意愿娇诏继位的,是赵高发现了危险中孕育的巨大机会,他先是封锁消息,然后向胡亥表示:“商汤、周武王都攻打了自己君主,卫出公出兵欲杀他的父亲,而卫国人称颂他的功德,立大功者不必拘泥小节。”成功的说服了自己的学生。
胡亥答应以后,赵高又威胁丞相李斯,说扶苏会以蒙恬为相,如果要想长保权势,就应该加入我们,如此可以享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的长寿,孔子、墨子的智慧。李斯于是也被他说服了。
最后是隐瞒秦始皇的死讯,除了封口以外,赵高还将咸鱼(当时称“鲍鱼”)放到始皇的龙撵上,以遮挡尸体发出的臭味。
回到咸阳后,赵高一面拥立胡亥为帝,一面假称奉始皇遗诏赐死扶苏,夺蒙恬兵权,最终扶苏自缢,蒙恬被杀。
一套流程下来,可以说及其顺利,一个庞大的帝国就此交接到最不可能继位的胡亥手中,对胡亥来说,这无疑归功于赵高的胆大妄为,以及对人心的深刻把握,他知道李斯恋权,所以以永葆权利说之,他知道扶苏宽仁,蒙恬忠义,所以用先帝遗诏赐死,其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赵高恐怕都要死无葬身之地。
赵高的豪赌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政治回报,李斯被他腰斩,胡亥也被他架空,最后还被他逼杀,赵高一人就改变了秦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结语
纵观以上六人的屠龙术,吴质开一代先河,后人的和平夺嫡多以此为模板,以孝动人,以愚感人,后来的戴铎和杜受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侯君集单刀直入,化繁为简,虽然少了些谋算,但简单直接有效;姚广孝与其说是帝王术,还不如说是王霸之道,算是张良、刘伯温一类的人物;赵高则是阴谋居多。
所以,吴质堪为史上第一屠龙士。大家以为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