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过敏就诊科室:风湿免疫科词条作者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 避免摄入海鲜是唯一预防海鲜过敏的办法。· 海鲜过敏最常见的症状为起红疹等皮肤反应。· 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严重需立即前往医院。简介症状病因诊断治疗生活预防就诊更多简介
海鲜过敏是什么?
海鲜过敏指在食入鱼类(如海鱼、淡水鱼等)或甲壳类水生动物(如虾、蟹、蛤蜊等)后,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的过程,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1-2]。
海鲜过敏中,人们对鱼类的过敏反应和对甲壳类水生动物的过敏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
海鲜过敏常见吗?
常见。
对于鱼类过敏,目前成年人比婴幼儿过敏的患病率更高,且一般终身不会改变 [1]。婴幼儿的发病率为 0.1%,成年人发生率为 2% [3]。
而对于甲壳类水生生物过敏,婴幼儿发生率为 0.2%,成年人发生率为 2% [4]。有调查显示,我国对海虾、河虾、海蟹过敏的患病率分别高达 40.3% 、39.0% 和 37.8% [1]。
症状
海鲜过敏有哪些常见表现?
海鲜过敏的反应包括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呼吸道反应、口腔过敏综合征及全身变态反应症状 [5-13]。
海鲜过敏的患者在接触或食入海鲜后,短期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严重时可能还会伴随着虚脱,甚至危及生命(海鲜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过敏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但一般对某个个体而言,对一种海鱼的反应较固定):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反应,其包括红肿、红斑、瘙痒、重症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等,而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是最常见的急性皮肤症状。
胃肠道反应也较为常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和痉挛,严重者可能导致休克。
呼吸道反应中,海鲜过敏患者容易导致鼻塞、鼻炎、咳嗽、哮喘,严重者可能会引发过敏性昏厥。
此外,海鲜过敏还可能导致口腔过敏综合征,其主要为摄入海鲜后直接接触而引起的荨麻疹,主要表现在口咽部(唇、舌、颌和喉部的搔痒及血管性水肿),但出现后很快便消失。
病因
海鲜过敏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认为引起海鲜过敏发生的是海鲜内存在的各类蛋白质 [8,12,14-16]。
鱼类(以小清蛋白为主):鳕鱼(小清蛋白 Gad c 1)、鲑鱼(小清蛋白 Sal s 1)、大眼金枪鱼(胶原蛋白 Col)、鲤鱼(胶原蛋白 Col - I)、蓝枪鱼(转铁蛋白 Tf)等。
甲壳类(以原肌球蛋白为主):红虾(原肌球蛋白 Pen a 1)、印度对虾(原肌球蛋白 Pen i 1)、太平洋白虾(精氨酸激酶 Lit v 2 及肌钙结合蛋白 Lit v 4 等)、中国龙虾(原肌球蛋白 Pan s 1)等。甲壳类的软体动物,如鱿鱼(原肌球蛋白 Todp 1 及卵清蛋白 Gald 2 等)、牡蛎(原肌球蛋白 Grag 1)等。
此外,不同种类的海鲜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如红虾和印度对虾的原肌球蛋白虽然不同,但其可能会引发同样的过敏症状 [17-19]。
海鲜过敏主要发生在哪些人群中?
海鲜过敏在成人和小孩中均有发生。
对于甲壳类过敏而言,其且更易发生在喜欢吃甲壳类水产品(如虾、鱿鱼等)的国家中 [5, 20-25]。有研究比较了全球各地区甲壳类水产导致过敏的患病率,发现在亚洲喜吃甲壳类水产品的国家中,甲壳类过敏在 4~ 岁新加坡儿童中占 1.19%,在 14~16 岁新加坡和菲律宾患者中占 5% 左右,而在中国香港的 2~7 岁儿童中仅为 1.3% 。而在西方吃甲壳类水产品较少的国家中,甲壳类过敏在小于 16 岁的美国儿童中占 0.7%,在小于 22 岁的丹麦年轻人中占 0.1%,而在 6 岁的英国儿童中海鲜过敏罕见。
海鲜过敏会传染或遗传吗?
不会传染,但有可能会遗传。
若父母有一方患有海鲜过敏的疾病,其子女患有海鲜过敏的概率为 30%~40%,而若父母双方均患有海鲜过敏的疾病,其子女患有海鲜过敏的概率可高达 60%~80% [26]。
诊断
海鲜过敏自己怎么发现?
一般有两种方法:在食入海鲜后身体出现海鲜过敏的症状可初步怀疑;如果怀疑自己对海鲜过敏,可以去医院检查过敏原。
食入海鲜后身体出现海鲜过敏的症状:
海鲜过敏最常见的为皮肤反应,即皮肤出现红斑、红肿等症状。
若皮肤出现红肿、红斑且伴随着瘙痒情况,患者需判断自己是否近三餐内食入过海鲜,若食入过则可初步判断为海鲜过敏。
去医院检查过敏原:
医院检查过敏原的方法包括皮肤点刺实验、新鲜食物点刺实验和口服负荷实验等。
海鲜过敏应该去看什么科室?
应该去过敏反应科或变态反应科。
如果医院没有以上科室,则根据出现的症状选择科室。
如海鲜过敏最常见症状为皮肤反应如出现红肿、红斑等应去皮肤科就诊,而若是出现过敏性哮喘等症状时应去呼吸科就诊,出现过敏性鼻炎等症状时应去耳鼻喉科就诊。但若情况十分紧急时(如患者感觉到恶心、腹痛,想呕吐等)应去急诊科就诊。
海鲜过敏怎么诊断?
医生会根据流行病调查、过敏原检测和临床症状诊断来判断是否为海鲜过敏,但当发生情况较为紧急严重时,医生可能会根据流行病调查及临床症状诊断先进行较为简单的治疗。
流行病调查主要包括询问近期吃过什么食物、进食与发生反应之间的时间长短、食入某食物的含量以及发生该反应的频率等。
过敏原检测的常用方法为皮肤点刺实验,即用某怀疑的海鲜食物样品接触人体,看是否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红斑等,若出现红斑且较大时,则可断定为海鲜过敏 [27]。此外还包括血清抗原特异性 IgE 检测(即抽血化验)和口服负荷实验等。
海鲜过敏全身起红疙瘩很痒怎么办?
如果家里有炉甘石洗剂,可以立即用炉甘石洗剂擦拭瘙痒部位以缓解瘙痒,但仍应该立即去医院皮肤科或急诊科就诊 [28]。
但需要注意的是,请不要用手使劲抠或挠瘙痒部位,以防皮肤抠烂而造成细菌污染等。
治疗
海鲜过敏能自己好吗?
轻微症状可以自己痊愈,但严重时要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根据每个人的过敏体质不同,食入海鲜后的过敏症状严重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若食入后出现轻微红斑或红肿时,停止食入海鲜便可以自愈,若较为严重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海鲜过敏多吃海鲜习惯了就好吗?
不是。
对于海鲜过敏的人群而言,避免过敏产生的唯一办法就是不食入海鲜。
但研究表明,海鲜中的鱼类和甲壳类之间存在不同的过敏原,因此在医院进行相应的诊断之后,可以根据医嘱食用不同的种类的海鲜 [5]。如对虾过敏的人群不一定对鳕鱼等鱼类过敏。
海鲜过敏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主要分为避免疗法、食品的深加工和免疫疗法 [1]。
避免疗法, 即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鱼类和 / 或甲壳类海产品,且一旦出现过海鲜过敏的患者,其可能需要终生禁食相关食物。
食品的深加工, 即通过加工去除或减少食物中的过敏原含量。其加工方法包括加热、辐照、超高压技术、水解法和酶解法处理等等 [29-30]。
免疫疗法主要包括经典的免疫疗法(即特异性免疫疗法,SIT)、T 细胞肽免疫疗法和重组蛋白突变免疫疗法等,其主要目的是减少特异性抗原 IgE 的结合,从而减少过敏。
海鲜过敏可以自己吃药吗?
不可以。
不论什么类型的药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不按医嘱服药可能会导致海鲜过敏的加剧。因此,如果出现的症状可能为海鲜过敏,则立即需要去医院就诊。
海鲜过敏能彻底根治不再复发吗?
不能。
海鲜过敏(尤其是对鱼类过敏的人群)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且目前并无特效治疗药物,避免海鲜过敏唯一的方法就是不食入海鲜。
生活
海鲜过敏的人群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应该了解自身的过敏原是什么,并明确自身过敏原中常包含哪些海鲜种类。如对鱼类过敏的人群不可以食入如鲑鱼和鳕鱼等鱼类水产品,但是可以食入甲壳类(如红虾、鱿鱼等)水产品。
其次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避免海鲜摄入:应该从源头预防海鲜过敏的发生,避免引起过敏的海鲜种类摄入。
平衡膳食:在膳食营养中,可以通过摄入蛋、奶等食物来获取更多的优质蛋白质。
预防
海鲜过敏要怎么预防?
预防海鲜过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吃引发自己过敏的海鲜种类,无其他办法。
参考资料监制:田达玮,曹梦琪[1] 曾果. 营养与疾病[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710.544.[2] 陈红兵,高金燕.食物过敏反应及其机制[J].营养学报,2007(02):105-109.[3] Sicherer SH, Sampson HA. 9. Food allerg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6 Feb;117(2 Suppl Mini-Primer):S470-5. doi: 10.1016/j.jaci.2005.05.048. PMID: 16455349.[4] Mills EN, Breiteneder H. Food allergy and its relevance to industrial food proteins. Biotechnol Adv. 2005 Sep;23(6):409-14. doi: 10.1016/j.biotechadv.2005.05.006. PMID: 16002252.[5] 张燕,王涛,崔瑜,高顺强,朱敬先.甲壳类过敏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11):2007-2009.[6] 孙超,王彦波,傅玲琳.甲壳类水产品主要过敏原致敏反应及免疫调控机制[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07):185-191.DOI:10.16429/j.1009-7848.2014.07.030.[7] Lipozencić J, Wolf R. Life-threatening severe allergic reactions: urticaria, angioedema, and anaphylaxis. Clin Dermatol. 2005 Mar-Apr;23(2):193-205. doi: 10.1016/j.clindermatol.2004.06.009. PMID: 15802213.[8] 刘光明,曹敏杰,蔡秋凤,沈海旺,阮韦伟,苏文金.水产品过敏原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05):1-9.DOI:10.16429/j.1009-7848.2012.05.008.[9] Lipozencić J, Wolf R. Life-threatening severe allergic reactions: urticaria, angioedema, and anaphylaxis. Clin Dermatol. 2005 Mar-Apr;23(2):193-205. doi: 10.1016/j.clindermatol.2004.06.009. PMID: 15802213.[10] 米娜莎,王栋,王宁,李振兴,周璐.水产品过敏原危害性评价及管理建议[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7,7(06):30-35.[11] 伊芳,汪宁,吴涛.水产品中过敏原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0):91-92.DOI:10.16003/j.cnki.issn1672-5190.2010.10.012.[12] 李风铃,李沂光,孙天乐,江艳华,姚琳,张亚南,翟毓秀.水产品中主要过敏原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01):16-23.[13] Wild LG, Lehrer SB. Fish and shellfish allergy.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05 Jan;5(1):74-9. doi: 10.1007/s11882-005-0059-z. PMID: 15659268.[14] Lehrer SB, Ayuso R, Reese G. Seafood allergy and allergens: a review. Mar Biotechnol (NY). 2003 Jul-Aug;5(4):339-48. doi: 10.1007/s10126-002-0082-1. PMID: 14719162.[15] 李颖畅,王克超,王亚丽.水产品过敏原及其消减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04):1033-1038.DOI: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14.04.013.[16] 金莹,房保海.食品过敏原的分类及安全管理[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2,3(04):240-244.DOI: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12.04.003.[17] 朱晓连,陈得科,陈华,蔡冰娜,万鹏,孙恢礼,龙淑筠,潘剑宇. 鱼类过敏原研究进展[C]//“健康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5:153-158.[18] 李振兴,林洪,曹立民.低过敏性海产食品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08):202-205.[19] 孙一帆,黄建芳,向军俭,王彩霞,陈成枫.凡纳滨对虾过敏原精氨酸激酶的质谱鉴定及其免疫交叉反应研究[J].食品科学,2015,36(01):170-173.[20] Hajeb P, Selamat J. A contemporary review of seafood allergy.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12 Jun;42(3):365-85. doi: 10.1007/s12016-011-8284-9. PMID: 22045217.[21] Leung TF, Yung E, Wong YS, Lam CW, Wong GW. Parent-reported adverse food reactions in Hong Kong Chinese pre-schoolers: epidemiology, clinical spectrum and risk factors.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9 Jun;20(4):339-46. doi: 10.1111/j.1399-3038.2008.00801.x. Epub 2008 Sep 17. PMID: 18808390.[22] Sicherer SH, Muñoz-Furlong A, Sampson HA. Prevalence of seafood all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determined by a random telephone surve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4 Jul;114(1):159-65. doi: 10.1016/j.jaci.2004.04.018. PMID: 15241360.[23] Venter C, Pereira B, Grundy J, Clayton CB, Arshad SH, Dean T. Prevalence of sensitization reported and objectively assessed food hypersensitivity amongst six-year-old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6 Aug;17(5):356-63. doi: 10.1111/j.1399-3038.2006.00428.x. PMID: 16846454.[24] Rancé F, Grandmottet X, Grandjean H. Prevalence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children diagnosed with food allergies in France. Clin Exp Allergy. 2005 Feb;35(2):167-72. doi: 10.1111/j.1365-2222.2005.02162.x. PMID: 15725187.[25] Lee AJ, Thalayasingam M, Lee BW. Food allergy in Asia: how does it compare? Asia Pac Allergy. 2013 Jan;3(1):3-14. doi: 10.5415/apallergy.2013.3.1.3. Epub 2013 Jan 22. PMID: 23403837; PMCID: PMC3563019.[26] 付萍.食物过敏与营养健康[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02):111-115.[27] 王洪田,马琳,王成硕,申昆玲,何焱玲,马迎民,王宁宇,王向东,王俊阁,方秋红,尹金淑,石海云,史飞,邢志敏,向莉,孙劲旅,吴静,谷庆隆,张亚梅,陈晓巍,赵京,晋红中,谢志强,马婷婷,王晓艳,郭淼颖,王良录,张罗,王学艳.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J].北京医学,2020,42(10):966-985.DOI:10.15932/j.0253-9713.2020.10.912.[28] 廖金英,谭仲楷.斯奇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06):78.[29] 费丹霞,徐赞美,肖宇,赵勇娟.水产品过敏原消减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08):1764-1768.[30] 蔡秋凤,郭城,刘光明,王锡昌,曹敏杰. 不同加工方式对鱼类主要过敏原免疫活性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11:26-27.就诊